解局丨人民日报头版点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释放哪些信号?

导读:【解局丨人民日报头版点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释放哪些信号?】8月15日,新华社一篇题为《开创融合新格局,探索发展新路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年间》的稿子,登上包括《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重量级报纸的头版。稿件全篇分为“互联互通为大湾区通脉”“创新合作为大湾区‘通电’”“创新机制为大湾区‘定盘’”三个结构,全文3178字,盘点了过去一年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亮点。

  8月15日,新华社一篇题为《开创融合新格局,探索发展新路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年间》的稿子,登上包括《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重量级报纸的头版。稿件全篇分为“互联互通为大湾区通脉”“创新合作为大湾区‘通电’”“创新机制为大湾区‘定盘’”三个结构,全文3178字,盘点了过去一年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亮点。

  从标题上看,认可当下粤港澳三地自主对大湾区建设工作,同时也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以高度期待。从新格局到新路径,这篇长文肯定了过去一年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哪些工作,又展望了粤港澳大湾区哪些建设方向呢?观察君试着来梳理一下。

  1

  建设动向:港人大湾区创业就业机会增多

  互联互通,是文章关注到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第一个显著变化。文中提到两大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的建设推进,更是缩短了香港、澳门与广东时空距离,为开创融合新格局提供了硬件基础条件。

  广深港高铁香港段计划三季度正式通车,在西九龙站实施“一地两检”安排及内地口岸区建设工作已进入尾声;莲塘/香园围口岸、粤澳新通道(青茂口岸)等项目也在加快进行。

  目前,广东省发改委已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20—2030年)》编制工作,未来大湾区将建成“一小时城轨交通圈”。

  就业创业格局,是粤港澳大湾区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便利港人到内地工作的制度设计出台,正在悄然改变港人过去就业心态和就业生态。

  案例提到,在港珠澳大桥通车之际,车站正加紧改造,即将成为香港机场的一个候机地点,这意味着江门将可以与香港共用一个机场。

  比硬件基础条件更令人振奋的是从国家到地方,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行的制度创新。   

  8月3日,国务院宣布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等事项的决定,其中包括取消台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许可事项。目前,广东推出“便利湾区”18项举措,粤港澳专业资格互认深入推进、前海、横琴试行香港工程建设模式、全省有52所高校面向港澳招生、港资澳资医疗机构达46家……都为包括港澳青年提供新的学习工作平台。

  随着取消就业证到缴纳和提取住房公积金享受市民待遇,港澳同胞在内地工作生活的获得感大大增强。不久前,香港人李志健还竞聘成为深圳市前海能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生产服务部副部长。“未来我最希望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因为有便捷的港珠澳大桥,开车穿梭三地会十分方便。” 香港人李志平的感受代表了很多港人的心声。   

  文章评价,一年来取得的显著进展是大湾区建设的早期收获,已经使三地尤其是港澳同胞受益。而受益最为直观的体现,莫过为粤港澳生活的人们带来更多的学习创业就业的机会。这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努力的方向,也是粤港澳融合新格局的重要体现,目前来看,这种趋势正越来越明显。

  2   

  建设保障:推进粤港澳高层次融合

  当前,粤港澳合作呈现积极态势。去年6月和12月,内地与香港、澳门分别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下的投资协议和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标志内地与港澳经贸交流合作迈入新阶段。据统计, 2017年广东对港澳进出口额、实际吸收港澳投资和对港澳投资分别占全省的17.3%、82.8%和57.5%。 

  没有来自国家的过去一年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与粤港澳三地,落实《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共同推进相关工作,尤其在合作机制上进行综合协调。通过创新合作机制,卓有实效地形成合力。

  文章提到,推进高层次融合,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是第一要务。推进澳高层次融合,莫过于打造统一的动力系统,在创新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目前,广东已出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打造产业联动、空间联接、功能贯穿的创新经济带。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为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进行顶层设计。近日,针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一些意见建议,广东省政府作出了答复,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将延伸到香港。 

  这些规划、建设方案,都为推动粤港澳高层次融合做了顶层设计。

  在纵向和横向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加大粤港澳创新融合的举措也在不断开展。今年5月,科技部、财政部出台规定,鼓励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组织实施;深圳和香港在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推动港澳高校对接广东科技成果转化。

  如今已经有6所香港高校在深圳设立72个科研机构,粤港联合创新资助项目达151个。一年多来,从青年人才创业到高校联合科研,从产业园区建设到跨境项目投资,科技创新合作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3 

  建设路径:立足优势加强联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文章充分肯定社会各界对自发组织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关的峰会、论坛的成效并评论道:一年多来,仅珠三角九市和相关部门就举办了近百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题峰会、论坛等活动,三地各界广泛参与。把握历史机遇建设一流湾区,正在激发内地与港澳社会各界集思广益、共襄盛举的豪情壮志。    

  目前,南沙、前海、横琴进驻港澳资企业分别达1700家、8000家、2800家,合计12500家企业。包括南沙粤港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横琴粤澳合作产业园建设扎实推进;南沙粤港澳青年创新工场、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等基地建设加快,累计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868家,其中国家级110家。

  对于广东自贸区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承担起关键作用高度认可,并用概念深入人心、机构纷纷成立、对接构想不断推出、创新合作成果已然显现四个词组,对粤港澳大湾区一年来的建设成果进行高度评价。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指出,粤港澳大湾区除突出的区位和产业优势外,“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更是独具一格。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路径,可以全球独此一家,探索意义十分重大。

  文章总结,以框架协议签署为起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起步,发展蓝图已从构想转化为行动。从政府到民间,从学界到商界,从机构到个人,各方力量正凝聚起来,一个崭新的、充满活力的大湾区和城市群,必将成为活生生的现实图景。

  目标确定,才不会迷失方向。总结过去,为了展望未来。文章在回顾一年来的建设成果提到,有理由相信,粤港澳大湾区将在中央关怀、支持下,立足三地优势、加强三地联动,进一步高质量高效率向前推进。

  撰文:朱紫强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号~深度~珠三角观察

9fa859583646d04a002c7b8dd1dda6dc